生死_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(十三)
笔趣阁 >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(十三) > 生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生死

  
  何为?关于生死的解释(佛教解释)

  生死,梵文称萨摩沙罗(samsāra),意为生死相续,是指在一期的或一个段落的出现和消失。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感,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。即是死于此而又生于彼,再死于彼而复生于此,在天、人、阿修罗、傍生、鬼、的之中,往返生死,永无尽期。

  生死,广义解释可分为:①分段生死,谓凡夫于六道生死时,系分段展转而受生死;②变易生死,指菩萨等离三界之轮回,远离分段生死,而仅于断时产生微细的生灭变化。

  分段生死指未实证道极果阿罗汉果的一切有情众生,包括凡夫及已证解脱初果乃至三果的者,因为仍有无明的烦恼缠缚,不能入无余,仍有受后世三界有的种子,所以无法出离于三界六道生死,而不断一世又一世的出生于三界当中,然后寿尽而舍报后又在出生,一次又一次的连续又辗转的现象,是分段而受生死的,所以称作分段生死。

  变易生死指大乘佛的初地菩萨以上、或解脱道的二乘修行人已证解脱极果阿罗汉果者而回入大乘者,皆有能力入无余涅槃,而其解脱证境已不受三界之轮回,故属不受分段生死。虽然不会有在三界中受生的种子,但由于仍有种子的变异,故说仍有变易生死。而变异生死要至佛地才能断除。因为具足一切种智,了知一切有情的所有的心法及心所有法,这个包括了四智圆明──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以及成所作智,一切法界体性皆已具足了知通达,对于分段生死的诸法及能断分段生死之一切智、变易生死诸法及断变易生死之一切种智皆悉了知。

  佛教是如何看待生死的?

  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,是没有办法分割的,出生时,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。生与死息息相关。每个人从知道有的事实那一天开始,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。死亡的发生,可能是亲友,也可能是自己,而且随时都可能发生;这并不是让我们恐惧死亡,用死亡吓唬大家,而是如果从小就知道死亡这样的事实,便能帮助我们智慧成长。

  佛陀出现人间的原因,是为救济众生出离生死的。此从佛陀的传记中,可以看到,佛陀尚在少年王子时代,由于出游四门,在王城的四个门外,见到了人间的生、老、病、死等四种形态,警悟到凡是生而为人的,不论贫富贵贱,无一能够例外。因此,以期开悟脱离生死的方法,用来救济众生。后来,及佛将要入灭之前,在其《遗教经》中,仍谆谆告诫他的们:当念之火,烧诸。应当精勤修诸善法。又恳切叮咛:早求解脱此没在生、老、病、死大海中的假名之身。另于《杂阿含经》卷二二也说:佛以正直、平等、寂默、法想、惭愧、智慧、等八法,称为出离生死的妙乘。

  若以一生的生命而言,对于许多人尚不一定构成苦海的联想。为求生存,固然有辛苦,生存的事实,却不一定经常在苦痛之中;人人虽都有病苦的经验,但是经常抱病的人,毕竟是少数。人人虽都有衰老的可能,却有不少人在未老之时便死了;也有人是晚年,返老还童,无病无痛,最后无疾而终的。可是,若人对生命体验到无法作主的最极处──生不知因何理由而生?活著不知为了什么目的而活?临死之时,又不能自由选择时间;不论对这世间是充满了眷恋,或满心的忧怨,于生死之间仍不能自主,总免不了是一桩最大的遗憾。

  如果已经信了三世六道轮回之说,则知生是业力所牵,死则受业果所引,虽然贪生怕死,却必须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。不愿生的环境,却非生不可,不愿死的时间,又非死不可;不希望遇到的事,常常遇到,希望遇到的事,偏偏求之不得。生从何处来?死往何处去?自己不知道!即使知道了一点,亦无济于事。这便是每一个众生的生死行程,仿佛一条前无开始、后无终点的历史长流,所以称之为苦海。

  死亡何时会发生,没有人知道;因此,知道它会来临,但是不必忧虑死亡的事实会在何时发生,只要是活着的一天,就珍惜生命,尽自己的责任,努力奉献。

  各辞典对生死对解释《佛学大辞典》的解释

  (术语)一切众生惑业所招,生者死,死者生也。三曰:生死死生,生生死死,如旋火轮。秘藏宝钥上曰:生生生生暗生始,死死死死冥死终。僧伽吒经四曰:佛言:善男子!识灭名死,福德识起名生。成实论七曰: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,亦说退没名死。

  《名词白话新解》的解释

  谓依业因而于天、人、阿修罗、饿鬼、畜生、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、永无穷尽之意。与涅槃相对称。又生死无尽,以海为喻,故称为生死海。生死乃苦恼之世界,故亦称生死苦海;渡越生死苦海,而到达涅槃之,此事极为困难,故又称难渡海。《》卷八,举出二种生死:

  一、分段生死,以有漏的业为因、烦恼障为缘,将受三界内之粗报;其对于之长短、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,故称为分段身。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,称为分段生死。

  二、变易生死,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。阿罗汉、辟支佛、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的轮回,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、所知障为缘,于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,即受意生身,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,以至成。其所受之身,因悲愿力之故,寿命、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,而无一定之限制,故称为变易身。受变易身者,称为变易生死。此外,《显识论》有四种生死之说,《摩诃》有七种生死之说,此处从略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g64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g64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